第十一届世界華商高峰會: 王志剛博士演講 - 全球新格局 華商掌契機


發佈日期:2018/07/02
  • 分享至:

王志剛博士  簡介

王志剛博士榮獲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行銷學博士,曾經擔任台灣經濟部部長、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經濟部常務次長、商業司司長、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國民黨發言人、復華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工業技術研究院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台灣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系主任、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對外貿易協會董事長、元智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政治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2008年獲台灣管理科學學會管理學界最高榮譽管理獎章,2007、2008年Cheers雜誌全國EMBA票選10大名師及第二、三、四屆有庠元智講座最佳教授獎。現任台灣對外貿易協會最高顧問。


全球新格局、華商掌契機

台灣貿易中心最高顧問  王志剛


  自2008年以來,金融風暴與歐美債務危機,促使國際發展呈三種新態勢。首先是大中華區經濟興起。包括亞洲開發銀行、WTO,都認為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兩岸四地的大中華區域經濟發展狀態,是世界最矚目的一個目標。


一、大中華區經濟興起

  中國大陸已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岸四地大眾化經濟發展圈重點在兩岸四地。以GDP來計算,人均GDP 中國台灣、香港、澳門都是世界所得最高的經濟體。其中澳門以GDP來計算,就是世界首富。

  從GDP看,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大陸是第二大經濟體。但就人均來講,為什麼中國人均GDP低呢?理由是農村太多、農民太多,中國共產黨能讓全中國人民吃飽飯,就很了不起了。但若考慮當地人民的購買力,討論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台灣去年的PPP是40856美金,台灣高於韓國、英國、法國甚至高於日本。雖然台灣的GDP不是很高,但是購買力比較高,因為台灣物價便宜,那麼PPP就很高。

  第二特點是國際專業分工,促進價值鏈壯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李嘉圖(David Ricardo)、近年的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皆認為專業分工可促進效率,增進人類福祉,但亦促成現代商品、服務結構更為複雜。因此,跨國家、公司、產業的分工形式「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乃形成一種趨勢。

  以iPhone為例,iPhone零件多半是台灣研發製造,中國大陸組裝,再由蘋果自己銷售服務。iPhone從生產到銷售需要跨國進行,這是全球潮流,就是全球價值量不斷壯大的一個特質。此外,如世界足球賽,巴西隊使用的足球,是台灣接單、大陸台灣商生產。如果台灣接單、委託海外加工,台灣有很多品牌佔有量都是世界第一。台灣在世界第一的產品有20多項,這些多半是與大陸分工合作。

  第三個趨勢是巨型FTA模式逐漸成型。FTA過去都是雙邊合作,現在越來越大。除了大家較熟悉的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FTA,現在興成的是由美國為主導的TPP,以及由中國主導的RCEP。大圈子中有小圈子,小圈子裡還有更小的圈子。包括現在韓國正在與世界很多國家簽訂FTA,造成台灣很大的威脅。大中華經濟區包括大陸,台灣,香港還有澳門。以跨區、跨產業、跨組織進行經濟合作,已成為大中華區發展趨勢。尤其,華商在全世界擁有綿密的人際網絡,享有一個好的商機,因此華商應該抓住機遇,讓兩岸四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二、兩岸四地之強項

  中國大陸總貿易額高達4.16兆美元,已超過美國,中國大陸是第二大經濟體,但已是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大陸將成為凈對外投資國。以去年來講,中國大陸凈對外投資(FDI)是1239億美金,對外投資流量是1010億美金,估計明年中國大陸的對外投機會超過外資對大陸的投資。

  台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製造業,從60年代以來就大量發展製造業,80年代,台灣出口暢旺,美國給台灣很大壓力,要求台幣升值。80年底美元對新台幣匯率由1:40升值到1:26;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尤其SME)無法生存,大量台商轉往大陸投資。當時大陸非常需要外來的生產、管理及行銷技術,因此台商對大陸也有一定的幫助。兩岸在80年代就有很大合作,據官方統計,台商到大陸投資金額達1000億美金。但多數台商投資經過香港,是免稅,所以現在業者估計,台商投資超過3000億美金。

  台商到大陸投資也增加出口,因為原材料還是自台灣購買,因此到80年代,出口增長率是全世界第一位。1986年到1990年,台灣外匯儲備全世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此外,個人電腦主機板80年代第一名。當時廣達是世界最大的製造商,2004年是鴻海,是全世界最大的三星代購廠。2009年宏碁全世界第二大品牌,2011年hTc進入全球百大品牌之一。到目前為止,兩岸間只有hTc晉升全球百大品牌產品。兩岸需要合作,創造更多世界品牌,因為我們有足夠的條件。

  1978後香港製造業移往珠三角,委外加工、貿易活動急增,促使香港自80年代起不斷轉型為服務業,同時也扮演兩岸的轉口及轉投資的中介角色。現在香港專業服務業和金融服務業領先大中華經濟圈。香港特首梁振英先生還沒當特首前,曾多次造訪台灣。他是香港專業服務業(professional service)的隊長,當時介紹很多專業服務的種類是台灣當時都沒聽說。香港在專業服務業比大陸和台灣進步。香港的專業服務業對華商絕對是有幫助。香港服務業比重在2012年達到GDP 92.9%,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亞洲航運、商業樞紐。

  澳門的旅遊業、博彩業和建築業已成為澳門三大經濟支柱。2013年澳門的人均GDP(PPP)居世界之冠、亞洲首富,達9萬1,376美元。澳門很多地方都值得華商學習。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在 201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將受評經濟體歸類為「贏家(winner)」與「輸家(loser)」兩組。一個國家或經濟體連續17年都排名進步5名以上,被視為贏家,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都是贏家,但沒有把澳門計算在內,如果澳門計算在內也是贏家,說明兩岸四地在世界競爭力組織裡面都是贏家,兩岸四地優勢都是可以互補的,兩岸四地密切合作多彼此都有很到幫助。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將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要素發動、效率發動、和創新發動。越是趨於創新發動,平均所得就越高。

  中國大陸原來是要素驅動,靠廉價勞動力創造很高GDP,但今天的中國大陸已非吳下阿蒙。中國大陸的高製造力,革新的生產設備,已進入資本密集階段。從十八大、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中可看出,大陸積極地走向了創新驅動。

  台灣、香港、韓國、日本的GDP的構成是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消費、政府投資、存貨、淨輸出等,結構差不了多少,但較特別的是澳門。澳門GDP靠旅遊、博彩和服務業出口。中國大陸主要GDP構成是投資,相比之下,民間消費很低,澳門的民間消費也低,但賺的也多。大陸投資非常大,民間消費少,尤其以政府投資最多,大陸很多民間投資也跟政府有關係。去年,我拜訪胡春華胡書記,他表示,中國大陸現在設法要將GDP中的水分榨出來,因為GDP中有些成分對人民沒有好處。習近平主席就談到,”今後不要僅以GDP成長論英雄,要看民生的改善,要看社會的進步,要看生態的保育。”所以,政府很多投資跟這些目標是相互違背的。現在大陸很多省級、縣級辦公室蓋得比美國的國會大廈還漂亮,這就不是人民所需要的。十八大重視這部分是非常了不起。但GDP不是靠投資,而是靠提高民間的消費,設法提高服務業的消費,這是新一屆的領導一個努力的目標。


三、兩岸四地產業結構

  從兩岸四地產業結構可看出,兩岸農業創造GDP都在下降。農民在全世界都是弱勢群裡,大陸的農民沒有確切數字,因為大陸很多農村戶口的年輕人都跑到外地打工,但戶口在老家。農業對大陸GDP貢獻很小,這在台灣也一樣。在台灣,製造業對GDP的貢獻日漸降低,對GDP貢獻最大的是服務業,佔約7成。中國大陸的服務業日漸攀升,黃金交叉點代表大陸經濟越來越成熟,大陸服務業越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程度也越明顯。

  香港、澳門都是以發展服務業為主。中國大陸是兩岸四地的老大,大陸出現產業升級,是從十八大後,國強就重視民富,有黨制更重視法制。四中全會的會旨要依法治國、重視法制。GDP成長,不僅要增長更要注重質量改變,重視外銷也要改為重視內需。從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硬實力要轉變為軟實力,國有企業轉變為民企和中小企業,高碳經濟轉變為低碳經濟,外資引進轉變為國內資金外擴,這是中國大陸大致的轉變方向。


四、中國大陸轉型升級新契機

  World Bank預測中國大陸2020年經濟發展趨勢,GDP增長和緩占7%,消費占GDP比重,從40%多到60%多,投資占38%,工業只占41%,服務業占51%。如習近平主席提到,到2030年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接著就要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認為到2030年中國變第一大經濟體是很有機會的。

   中國大陸十八大有幾項重要演變。改革開放是十八大的一個目標,四中全會是提到如何執行它。第一,依法治國,過去法制是為了維持穩定,現在是維護人民的權益,這是建設和諧現代化國家的一個目標,國企要改造,民股可以參加國營企業。第二,簡政放權,很多問題不用通過中央機構審批,直接通過省機關批准。2014年全國兩會提出新型企業「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積體電路、大數據(Big Data)、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就促進消費與服務業提出「擴大服務消費,重點發展養老、健康、旅遊、文化等服務」。2014年3月16日發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城鎮化定調為「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 發展兩岸新型城鎮化規劃,城鎮化定義為綠色城市。大陸農村經濟為主要來源,農村改變,農村總量就很高,將來除個13億還是很高,這樣才能變成第一大經濟體。擴大內需消費,加速發展服務業。過去大陸GDP靠投資、出口,現在靠擴大內需,發展服務業。此外,推動走出去策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五、台灣經濟化壓力為動力

  台灣經濟問題是產業結構失衡。台灣80%是電子業,出口裡面80%是中間財,原材料、零組件、半成品,表面這些產業是台灣出口,但大多到大陸組裝。產業集中電子業,產品集中中間財,終端財不足,品牌力不夠,附加價值低,境外生產比重太高,產業面臨空洞化危機。台灣現在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以「法規鬆綁」及「制度創新」為目標,以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教育創新等五大產業為示範重點。希望吸引更多外資到台灣。

  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統計,台灣2013年每一百萬人有518項專利,佔據世界第一名。如匹茲堡國際展,台灣得到金牌數是34枚,也是世界第一名。台灣「創業精神指數」已連續三年在全球排名前10大(2014年第7名),居亞洲之首。台灣創新能力比較強。但是創新是否能夠成為產品也需要努力。

  台灣需要透過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傳統產業特色化以及推動「社會企業」使社會與經濟共同正向發展。因此需要積極與重要經濟體簽署FTA,爭取加入 RCEP和TPP,避免被邊緣化。台灣在世界經濟佔有重要位置,如果台灣被排除國際經濟組織之外,對大眾化經濟區是一個損失。

  香港和澳門很多地方值得學習,香港積極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與高端服務,澳門藉旅遊與會展業拉動其他服務業發展。


六、全球華商的國際共贏策略

  兩岸四地各具特色,大陸的製造能力、台灣的創新能力,香港的服務業、金融業,澳門的旅遊業各方面,如果四股力量團結一致,相信我們一定會是左右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力量。



 
瀏覽次數:1336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