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疫情發燒 衝擊全球供應鏈


發佈日期:2021/08/20
  • 分享至:

東南亞疫情發燒 衝擊全球供應鏈

《新聞》


前言

在Delta新冠變種病毒肆虐下,亞洲新冠疫情仍無緩和跡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經濟體新增確診人數居高不下,全球製造業持續受衝擊,也意味著全球供應鏈壓力將加劇。

 

本文

COVID-19 疫情爆發後,亞洲國家曾是疫情控制較為成功的地區,然而今年,新型印度變種病毒 Delta 在亞洲擴大,疫情升溫連帶衝擊工廠和港口。

 

全球42%出口來自亞洲

根據聯合國預計,全球 42% 出口來自亞洲,在歐美零售商正為耶誕採購旺季備貨之際,亞洲疫情惡化將加重全球供應鏈壓力,隨之而來的便是商品價格上漲。東南亞國家已要求製造商讓勞工睡在工廠,才能繼續生產。

 

再次爆發的疫情可能會讓過去一年已經飽受折磨的出口商,再次面對雪上加霜的窘境。過去由於貨櫃短缺、貿易需求暢旺,半導體等原材料更昂貴也更難採購,運輸成本已不斷飆升,截至 8 月 12 日,德魯里世界貨櫃指數(WCI)達每 40 英尺貨櫃 9,421.48 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約 350%。

 

海運成本高升+全球港口阻塞=物價高漲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顧問機構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執行長 Deborah Elms 表示,Delta 病毒將會嚴重擾亂亞洲貿易。雖說過去大多市場有好好控制疫情擴散,但隨著疫情持續擴散,接下來可能很難維持這種好運。

 

從中國運送的貨物成本繼續飆升,中國是全球第三繁忙的貨櫃港口,目前中國已因為工程染疫,關閉寧波-舟山港;而疫情不見趨緩的東南亞地區,則有部分工廠直接停止生產電子產品、服裝與其他產品。

 

在當下國際貿易需求暢旺,更仰賴海運與空運,一點塞車都會連帶影響後續的吞吐量,好比 7 月因工人確診而關閉三週的中國深圳鹽田港,重啟一個月後仍嚴重堵塞。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周報導,全球港口正面臨貨櫃海運65年歷史以來最大危機。諮詢機構Transport Intelligence執行長曼納斯-貝爾(John Manners-Bell)表示,疫情凸顯港口亟需投資。過去一年整個港口基礎設施系統不堪負荷。報導說,根據國際運輸及物流公司德迅集團(Kuehne+Nagel)資料,全球目前在港口外等待卸貨的貨櫃船多達353艘,數量是今年稍早的兩倍以上。

 

此外,依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南加州擁擠的港口再度出現貨櫃輪「塞船」情況,因大量進口和國內物流網絡堵塞,衝擊美國最大海運貿易出入口的營運。根據南加州海事交易所的資料,近日有37艘貨櫃船停泊在洛杉磯和長灘附近港口,是繼2月出現多達40艘船泊船定錨等待進港後,再度出現如此多船隻大排長龍景象。這兩大港口合計處理全美逾三分之一的海運進口量。

 

洛杉磯港和長灘港的主管表示,塞船是因為貨運量激增且新冠病毒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無法預測,再加上託運方提前為年終旺季進口拉貨,避免稍後延誤,使得物流問題加劇。

 

美國西岸塞船,正是全球物流瓶頸之一,眾多港口忙著因應強勁的消費者需求,以及疫情相關衛生和安全措施所導致的勞力和設備短缺。由於疫情因素,今年已二度出現數十艘貨櫃輪在中國大陸港口泊船定錨等待進港的情況。

 

海運成本持續大幅攀升,加上全球各地港口阻塞,這兩項因素使得供應鏈問題雪上加霜,這些問題包括晶片吃緊、原物料價格持續攀升、卡車司機人力不足,以及零售商搶在購物旺季來臨前囤貨。

 

東南亞五國的電子產品影響中國

此外,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估計,雖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及泰國總出口占全球比率只有5.7%,卻大大地影響美國和中國等更大的經濟體,尤其是電子產品。中國從這五國進口38%的數據處理機械、和29%的電信設備。

 

東南亞疫情也會衝擊日本和韓國的出口,三星電子上個月表示,手機業務的收入受到越南疫情的打擊。越南的病例從 4 月份的個位數激增至每天約 16,000 例,越南政府已祭出極端措施,越南製造商表示,大部分在南部省分的工廠不得不停運,而北部則努力維持生產,越南供應鏈已嚴重中斷。

 

馬來西亞疫情也不斷延燒,由於變異株與無效的封鎖措施,7 天平均新增確診人數破 2 萬例,全國行動管制令解禁遙遙無期;同樣地泰國疫情也嚴峻,連日每天新增確診數超過 2 萬,泰國政府的封鎖措施也不斷擴大;菲律賓也因為疫情擴散,月初政府宣布在人口最密集的首都馬尼拉實施第三輪封城。

 

中、越防疫加嚴 打亂蘋果和谷歌供應鏈遷移計畫

中國和越南都收緊邊境管制,嚴防人員跨境流動加速新冠變種病毒的傳播,致使蘋果、谷歌、亞馬遜及這些科技巨擘的主要供應商,將生產作業從中國遷到越南的計畫沒能順利進行。

 

根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蘋果想將MacBook和iPad的部分生產線移往越南的計畫,因為工程資源不足、筆電供應鏈不完整,以及疫情不穩定,也告擱置。

 

2018年美國開始向中國製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時,科技大廠紛紛赴越南新建或擴大廠房。要建立新的區域供應鏈,需要有經驗的工程師,當地工人也必須接受培訓。中國籍員工前往越南進行商務旅行變得困難,中國大陸今年稍早開始要求更多文件,問的問題也更多,就算派遣其他國籍的工程師,也越南的入境要求也更加嚴格,影響到廠商轉移生產線的計畫。

 

研究業者IDC分析師Annabelle Hsu表示,越南已經是中國大陸關鍵的替代製造基地,目前的挫折都可能都只是暫時的。他說,「越南政府不會長期採取嚴格管制,否則將影響到自身經濟及其不斷提升的製造業實力」。

 

經濟學家下調亞洲的增長預測

在Delta新變種未那麼盛行時,世界貿易組織(WTO)曾樂觀預估,亞洲地區2021年經濟成長(GDP)可高達8%,但事與願違地,現今徒增相當多變數。另外,來自亞洲的供應鏈受阻,粥少僧多供需不平均之下,東西普遍變貴也就變成事實。

 

目前經濟學家已經下調亞洲的增長預測,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更強調疫苗接種率低的亞洲國家風險。

 

(END)




 
瀏覽次數:565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