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地位不保.新首相特拉斯的大難題


發佈日期:2022/09/09
  • 分享至:

英國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地位不保.新首相特拉斯的大難題

 


曾有「日不落國」之稱的英國,經濟規模已不及過去的殖民地印度,退居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印度去年第4季擠下英國,晉升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今年第1季又繼續擴大領先幅度。經調整過且以美元匯率計算,到今年3月底的一季,以名目GDP計算的印度經濟規模為8,547億美元,高於英國的8,160億美元。 

這項計算主要以IMF資料庫和彭博終端機的歷史匯率為基礎。此後英國經濟似乎進一步趨緩,若以現金規模計算,第2季GDP僅成長0.1%,若經通膨調整則萎縮0.1%。相較之下,印度今年經濟成長率估超過7%。 

IMF並預估,若以美元計算,印度的經濟規模今年也將超前英國,僅落後美國、中國、日本及德國等四大經濟體。在十年前,印度排行第11名,英國則排行第五。

 

英鎊繼續探底,高盛預估英國明年經濟將萎縮3.4% 

英鎊兌美元跌至198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反映出英國經濟的嚴峻形勢。英鎊走弱除反映美元普遍走強外,也因能源短缺導致家庭無力支付帳單、英格蘭銀行壓抑通膨力有未逮及首相未定的不確定因素。 

BlueBay 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 Mark Dowding 說:「英國經濟所面臨的挑戰,其規模可能是有生以來首見。」 

高盛(Goldman Sachs)更提出警告,因能源成本盤旋上升,英國明年通膨可能高達22%,這是目前所見最驚悚的預測。高盛並預估英國經濟在此情況下將萎縮3.4%。

 

英國新首相特拉斯,將面臨40年來最快通膨增速和經濟衰退風險 

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9月5日當選執政保守黨的黨魁,成為繼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與梅伊(Theresa May)之後,英國史上第三位女首相。在該國正面臨生活成本高漲危機、經濟陷入衰退,以及各行各業動盪不安之際,她從強生(Boris Johnson)手中承接的恐怕是柴契爾夫人以來最艱困的首相任期,包括英國寫下40年來最快的通膨增速和經濟衰退風險日增。 

特拉斯上任後,將立刻面臨嚴峻的內憂外患挑戰。外部有俄烏戰爭帶來的能源危機,以及和歐盟的貿易協議爭端。英國內部正面臨瀕臨失控的兩位數高通膨、經濟衰退隱憂、眾多家戶付不起高漲的能源費用及數百萬勞工罷工威脅。英國商會 (The 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BCC) 在9月1日預測指出,英國通膨率將飆升至14%,經濟將在2022年底前陷入衰退。英國央行已警告,衰退風險可能延續至2024年。  

目前,英國一般家庭的能源帳單金額預料從10月起大增80%,至一年3,548英鎊,迫使許多窮困的家庭必須在取暖和其他基本生活需求之間取捨。根據向特拉斯簡報相關計畫的官員和幕僚的說法,英國準首相特拉斯已擬定計畫,要讓一般英國家庭一年的電力與天然氣帳單金額維持或低於當前的1,971英鎊(2,300美元)水準。根據特拉斯的計畫,能源供應業者必須以降低的費率向家庭收費,而政府將保證有資金彌補依據先前制度必須收費的價差。 

高昂的生活成本已讓英國民眾不堪負荷,10月起能源價格還將調漲80%,令貧困家庭雪上加霜,可能面臨沒有暖氣的寒冬。英國已有多個行業勞工走上街頭,抗議加薪幅度追不上通膨,包括鐵路工人、郵政員工,甚至記者和律師都加入示威隊伍。愛丁堡的清潔工人更因不滿當局加薪幅度,8月進行罷工,導致愛丁堡一度陷入「垃圾圍城」的窘態。

 

MSCI新興權重,印度僅次中國 

相較於英國經濟的嚴峻形勢,印度顯得風光許多,連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都僅次於中國。 

根據彭博彙編的資料顯示,截至8月底,印度國家權重升至14.483%,在108個股市中名列第二,略高於台股的14.480%。印股7月底權重為13.940%。這使得印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擠下台灣,躍上第二名,僅次於中國。 

中國仍以30.19%的權重居各國之冠,略高於7月底的30.06%,大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總市值的三分之一。 

台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從7月底的14.66%降至14.48%。台灣有84家公司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包括權重最大的台積電。 

彭博資料顯示,印度標普BSE Sensex指數上季躍漲11%,在全球市值逾1兆美元的股市中表現最佳,反映外資回流、在當地股市注資76億美元。Sensex指數目前只差不到5%,就重返去年10月締造的歷史最高價位。 

過去兩年來,隨著股市表現分歧,印度和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變化甚大。中國防疫封控導致投資人逃離陸股,使中國權重自2020年8月來已降低9個百分點;印度權重則躍增超過6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世界日報、華爾街日報)




 
瀏覽次數:1283

回最頂